关陵团建活动_当阳关陵庙简介

时间:2022-10-17 14:07:29 团建景区

  关陵庙位于湖北当阳城西,坐西朝东,面临沮水,与景山遥遥相望。三国志记载,关羽大意失荆州后退守麦城,在当阳被吴兵杀害,孙权将关羽头颅送与曹操,并将其身以侯礼葬于当阳,这就是民间常说的关公“头定洛阳,身困当阳”。

  

  宋代以前,关羽古墓只是一座林木掩隐的土丘,南宋时襄阳太守王铢对关羽墓培土加封,并“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以松柏”。其后历朝历代加以整修扩建,到明朝的时候正式建为关陵庙。

  

  关陵采用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进山门便是神道碑亭,过碑亭,沿中轴线上,依次是“汉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旁尚有华表、钟楼、鼓楼、碑廊、斋堂、圣像亭、伯子祠、启圣宫、佛堂、春秋阁等建筑。正殿大门上方有“威震华夏”金字匾一块,为清同治皇帝亲笔御书。


关陵团建

  

  关陵,位于湖北省当阳城西两公里处。《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大意失荆州,退走麦城。孙权于临沮夹石(今远安县罗汉谷回马坡)擒关羽,斩羽,“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于章乡(今当阳关陵)。关陵,占地一百多亩,中轴对称式帝王规制。陵冢为一圆形封土堆,高七米,围七十余米,石墙、石栏环抱。南宋时墓前建一祭亭;元初修建墓门、墓道。明成化三年(1467年)建庙宇;大规模关陵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当阳关陵是我国著名的三国古迹胜地之一,也是关公文化发祥地之一。关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

  

  正殿

  

  关陵主体建筑,殿高14米,立柱20根,三间开。

  

  三元门

  

  三元门旧称“义门”

  

  神道碑亭

  

  碑文所书全系历代皇帝对关羽加封的爵位。

  

  关公垂训碑

  

  据《当阳关陵志》载,关公垂训碑于同治十年立于关陵,现存于圣像亭内。

  

  圣像亭

  

  圣像亭又名“八角亭”

  

  关羽墓、祭亭及墓碑

  

  墓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关羽身躯葬于此。宋淳熙年间建祭亭;明万历年间立“汉寿亭侯”碑。

  

  关陵,原称“大王冢”,位于湖北当阳城区西北3公里处,坐西朝东,面临沮水,和景山遥遥相望。与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并称中国三大关庙,已有1700余年历史。

  

  关陵是为纪念三国蜀将关羽而建,乃关羽之陵寝,2006年05月25日,关陵作为三国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之一。

  

  史载,当阳关陵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孙权于临沮夹石(今远安县回马坡)擒关羽,斩关羽,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于当阳西北。故当地民间流传有“头枕洛阳,身困当阳”之说。

  

  关陵墓建于东汉末年,称“汉义勇武安王祠”。

  

  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阳太守王铢在墓前修筑祭亭。元初修建墓门、墓道。

  

  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当阳令黄恕奏准敕建庙宇;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始名关陵。以后曾多次修缮,但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

  

  2006年05月25日,关陵作为三国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关陵

  

  从1991年开始,在当阳关陵景区,都要举办隆重的庙会。2011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关陵庙会”名列其中。

  

  关陵,开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为关羽加封,使其成为武圣人,直至关帝,他的陵园随之扩大,形成宏伟规模。

  

  关陵陵冢为一圆形封土堆,高7米,围70余米,石墙、石栏环抱,占地45000平方米。关陵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陵园采用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中轴线上,有八座古代建筑物。

  

  陵园中轴线上,由前而后依此排列着神道碑亭、华表、石坊、三圆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侧分设八角亭,春秋阁,碑廊等。正殿为主体建筑,前檐悬“威震华夏”金匾。殿内供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大型塑像。

  

  寝殿内有台湾同胞捐资铸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寝殿后的墓冢,高7米,周长70米,甃石为垣,加上石雕栏杆,刻有“巨龙如海”等图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汉寿亭侯墓”碑。正殿大门上方有清同治皇帝御笔“威震华夏”金字匾额一块。陵区四周,环以帝陵式红墙黄瓦宫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