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古镇团建活动_大悟双桥古镇介绍

时间:2022-11-5 10:48:45 团建景区

  位于孝感市大悟县城关镇双桥村位于大悟县北七公里的公路边,一条发源于大别山的澴水从镇东边流过,是一座以商贸为主的集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嘉庆三年(1798)形成现有规模。镇内有主街一条,巷道三条。主街南北向,长约350米,宽约5米,街两侧为商铺,以三开间为主。三条支巷长约35米,宽2-3米,主要功能为防火、分户。该镇对于研究鄂北集镇的发展史及布局具有重要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代,吴楚柏举之战,孙武率领的吴军,有一路就是从这里经过前去攻楚的。大悟双桥镇,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村落。古镇形态较为紧凑,西侧北依界山,东侧面向环水。历史镇区从南北朝时期北端石桥附近起始建设,沿界山下古驿道与环水之间南北方向主街逐步向南端石桥发展。由于双桥镇地处孝昌县小河镇与大悟县三里城之间,澴河穿过双桥镇,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所以形成集市,并有农历双日为集的习俗。双桥镇亦由此慢慢形成商贸为主的集镇,那时,古镇盛产木材、染布、米粮,吸引南来北往的客商。两边临街店铺林立,曾是一条发达的商业街。


  大悟县双桥镇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形成村落,随着南、北两端石桥的建成,环水东岸以农耕为主的居民逐渐向西岸驿道迁徙,在村落的南、北两端在澴水之上各建一个单孔石桥,以供澴河两岸通行,故此地命名为双桥。由于镇处小河镇与三里镇间,发源于大别山的澴河从东穿过,北依界山,东向环水,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南来北往的客商密集,每逢集市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便车水马龙,临街店铺林立,慢慢就形成以西岸地域为中心的集市。


双桥古镇团建


  清朝康熙年间,古镇双桥街由刘姓家族成员主体建筑完成,主要有界山上刘氏宗祠(现已被拆)、刘姓家族族长及子女住宅。其后随着市集发展,逐渐有他姓迁入,逐步发展形成集市,逐步向南发展,直至南端石桥,成了一条以商贸为主的集镇。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出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著名的双桥镇大捷就发生在此。


  双桥镇街道长约350米,宽约5米,街道两侧为有着高高马头墙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临街大多是前为店铺后为宅第,多进多重的老屋简瓦青墙,到处可见石柱石墩,条石门坎,室内的窗、柱也是雕梁画栋,绘制的松竹梅菊和龙凤虎鹿图案依稀可见。


  历史源远


  双桥镇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较好,现存历史文化建筑面积近2.8万平方米。


  大悟县文体局徐局长向记者介绍,南北朝北周时期,双桥古镇最初是几个临水而居的居民点。随着南、北两端石桥的建成,环水东岸的以农耕为主的居民逐渐向西岸驿道迁徙,水陆交通的便利,形成了以两桥之间的环水西岸地域为中心的集市,并沿环水西岸线性发展。


  清朝康熙年间,古镇双桥街由刘姓家族成员主体建筑完成,古镇区基本形成。此时镇区重心偏向北端石桥,主要有界山上刘氏宗祠(现已被拆)、刘姓家族族长及子女住宅。其后随着市集发展,逐淅有异姓迁入,古镇逐步发展。镇区逐步向南发展,直至南端石桥,主要包括异性住宅、基督教堂。


  解放后,在双桥街两侧逐步开设了较多的国营商业门点,又在古街西侧,界山与古驿道之间新增设布匹货门市部、卫生所、广播站等。古镇的发展逐步外延。总体来看,古镇的发展趋势是以镇北端石桥为起点,以双桥街为主轴,南北方向呈“线”状延展。


  古镇形态较为紧凑,西侧北依界山,东侧面向环水。历史镇区从南北朝时期北端石桥附近起始建设,沿界山下古驿道与环水之间南北方向主街逐步向南端石桥发展。


  走进古镇,就能看到一条长不到500米,宽约四五米的街道。街道上向澴河河滩延伸出三条巷道,三条巷道长约35米,宽2-3米,与主街形成“E”字形骨架。街道石板上,留下了很深又十分光滑的车辙印,可以想象当年独轮车“吱呦吱呦”碾过街面的繁忙景象。


  古镇建筑独特,既有天井式建筑,又有合院式建筑,在街道两旁多为三进或五进天井。房屋外墙以青砖、石条和石柱维护,内部梁柱高大,以木板相隔。高高的马头墙和屋檐上,精心绘就松竹梅菊和龙凤虎鹿等动物。


  街道两边的房屋大多是店宅街屋,从南向北走,残败城门尚存。百家老店清一色的两层楼阁,古门古窗、石柱石礅,雕梁画栋,简瓦青墙,条石院落,几进几重老屋相连,不时可见久远的老字号招牌。虽然已经十分陈旧,细看仍不失往日的气派。


  古镇的中心,还有一幢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带有巴罗克风格的基督教堂,当地人把它叫做“洋房子”。在街西的85号房前,走廊上的青石条长达两丈,当地人称为“三门石”,意思是一根石条,是昔日双桥古镇繁华的写照。


  据说,由此向南的半条街都是刘氏宅院。刘氏家族在清朝末年已经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到刘九高(石周)时发展成为孝感县屈指可数的富豪,那时刘氏有田地三千多担,北至九里关,南到粟林,东到南田,西到孝子店方圆二十公里都有刘氏的田产。


  “双桥”因小镇南北各有一座石拱桥而得名。镇南的小溪叫“罗北冲”,镇北的小溪叫“何家冲”。南部小溪上的石拱桥是单拱,呈新月之形。桥面较宽阔,可以并行两辆马车。拱桥和桥上的栏杆,全部是用花岗岩雕凿而成。如今,石上雕刻的龙凤、牡丹花纹和绳形条纹清晰可辨。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双桥镇北修建横跨澴河的大桥时,将镇北的石拱桥拆除。如今人们经过双桥所见的公路桥,全部是钢筋水泥结构,并不是当年“双桥”地名中的桥梁。


  在古镇街道上行走,最大的感触便是安静。深处山区,这里的温度比城市更低,寒风中,很难看到一个人影。


  其实,双桥古镇曾经也有过繁华。双桥镇地处孝昌县小河镇与大悟县三里城之间,弯弯澴河穿镇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百年前,这里曾经是孝感县北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相传南北朝北周时期,即有迁徙居民定居此地,以卖草鞋为生,当时叫草鞋店。


  清朝康熙年间,逐渐形成集市,并有农历双日为集的习俗。亦由此慢慢形成商贸为主的集镇,是一条发达的商业街,在镇上做生意的人特别多,方圆20公里的乡亲,每逢双日都会到这里来交易购物。主要交易木材、染布、米粮,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


  清乾隆十三年,草鞋店居民在村子的南北两端的小溪上各建一个单孔石桥,从此大家都叫这里为“双桥”。


  岁月变迁,双桥的北桥已经难寻踪迹,南桥则重新修复了桥面。虽然保留了部分的古建筑和石板的街面,然而大部分房屋已经多次改造。倒塌损毁严重,老街上已经基本无人居住了,居民搬到镇外建了新房屋,兴旺了数百年的集市也逐渐消失,古街显得有些破败荒凉,曾经繁华的集市成了如今这般空寂的模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