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破案故事_中国古代破案故事推理带答案

时间:2022-4-21 10:08:07 团建游戏

  这个案子发生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看到眼前的案子,仔细思量半天,总感觉案子有些蹊跷,感觉不像案件真实的情况,就把这个案子交给御史蒋常来重新审理。蒋常接到圣旨便来到案件发生地卫州。大家听说朝廷派人来复核案子,便奔走相告。
  
  原来在这年的春天,卫州的禁卫军士兵杨正和两个士兵一起去公干。天晚时他们投宿到卫州的板桥店,店主叫张逖。这家店比较大,上上下下的伙计就有十几个。当天店主的妻子回娘家了,张逖命下人安排好房间并准备了晚饭。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半夜有人偷偷溜进杨正他们的房间,用杨正的佩刀杀死了店主张逖,杀人后又把佩刀悄悄地插回到刀鞘中。这三个士兵白天赶路很辛苦,睡得比较沉,都没有发现异常。等到五更的时候,三人着急赶路就匆忙启程了。天逐渐变亮,店里的伙计去店主卧室询问怎样安排今天的活计。小伙计推开房门一看,店主满身是血的躺在地上,尸体都冷了。这下子把小伙计吓得够呛,他赶紧叫起店里的其他伙计。早上就杨正几个人走得比较早,而且身上带有佩刀。他们猜测这几个人肯定夜晚杀害了店主。店里的十几个伙计就顺着路往前追。等追到杨正他们,发现杨正的刀上还有血迹。这下子无论杨正他们怎么解释都不管用了,就被带到了官府。官府一看凶器是杨正的,三人又是五更天出走,肯定是犯案脱逃。但在堂上询问后,三人不肯招供,当下就用了大刑。几番刑审下来,几个人浑身伤痕累累,惨不忍睹。受不了刑罚的三人就只好认了罪,就这样被关在大牢里。官府逐级上报,申请秋后处决三人。
  
  唐朝对死刑审核得比较严谨,军汉杀人案的案宗到了唐太宗手中让他起了疑心,就发下来重新审核。蒋常到了卫州后,就立刻令州府的差人前往张逖的店中传话,让店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的都到州府大堂候审。把大家聚齐后,发现到州府的店员没到齐,又把这些人都放了,只留下一位老婆婆在州衙审问。老婆婆年龄比较大,问什么都比较费劲。就这样一直到了傍晚时分,才放老婆婆回去。老婆婆转身刚走,蒋常就派出一名精明能干的狱吏,让他乔装打扮一下,悄悄地跟在老婆婆的后面,交代此人道:“你不要惊动了老婆婆,悄悄地跟着,看到有人与老婆婆说话就记下他的相貌,打听到此人的姓名。”果不出所料,狱吏回到州衙告诉蒋常:“大人料事如神,果然有人偷偷摸摸地询问老婆婆,在州衙一天大人都询问些什么话。”蒋常听到这里微微一笑说,明天继续带老婆婆来州衙。第二天还是留下老婆婆一天,傍晚放其回家。到了第三天继续如此。狱吏一直悄悄跟随,报告给蒋常,说三天都是同一个男子询问老婆婆审讯的情况。蒋常一看时机成熟,当晚便派了州衙的差人把此男子带回州衙。一番调查之后,终于查明这就是那个杀害店主的凶手。那么蒋常是根据什么认定这个人有重大嫌疑的呢?
  
  推理提示
  
  对于这样一起早已定案的案子来说,要想推翻原来的结论,用常规的断案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就得运用一点逆向思维,考虑所有跟这起案子有关的因素。从场景构筑的描述中不难看出蒋常是个运用逆向思维的高手,善于从对方的行动中找出漏洞,这就需想一个办法让对手先动起来。锁定这个嫌疑人,然后从此人入手实施逆向推理。从这个角度出发,看看蒋常所做的一切,就不难知道他认定嫌疑人的依据了吧?
  
  推理答案
  
  这招是引蛇出洞。案子原来的判定是杨正等人杀人,这时真正的杀人凶犯心想有了替死鬼,心中自然高兴,只等秋后处决。这件事情有了结果,自己就安全了。但是太宗指令蒋常过来重新审核此案,杀人凶犯担心事情出了意外,急于了解蒋常审案的内幕。他见蒋常每天都审讯老婆婆,心想老婆婆年纪大了,很容易被套出话,自己只有掌握了案件的进度,才能及时做好补救。这样正好上了蒋常的圈套,这等于是杀人凶犯自己就现身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