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阁团建活动_宜昌镇江阁介绍

时间:2022-10-20 9:30:53 团建景区

  镇江阁位于宜昌市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下游约4000米处的长江岸边,是300多年来宜昌水患的见证古迹。镇江阁有“天下第四楼”之称,气势雄伟,威镇三江,始建于康熙38年,镇江阁始建于康熙38年(1699年),今为20世纪80年代重建的仿古建筑,系市内商贾集资兴建,是宜昌历史上用作粮食交易的场所。原来的镇江阁规模很小,为砖结构,已不复存在,后改名为“杨泗庙”。

  

  现在的镇江阁是一处移地重建的仿古建筑。为恢复宜昌历史人文景观,市政府于1987年元月选择在现址重建镇江阁,并于2006年12月20日进行全面修缮。修缮后的湖北宜昌市镇江阁焕然一新。

  

  如今的镇江阁全阁占地536平方米,建筑面积1336平方米,阁高26.29米,阁分四层,层层斗拱飞檐,金瓦银脊,处处雕梁画栋。阁下为青石雕龙须弥座,有汉白玉雕栏,全阁上下共有34根盘龙柱,登阁凭栏远眺,可尽览宜昌新貌,葛洲坝和宜昌城区美景历历在目,大坝雄姿,扬子江涛,西陵山色。


镇江阁团建

  

  古夷陵城镇江阁一带,是最早最热闹的街区。镇江阁下江畔,为古城五处水运码头之一的镇川门码头(另四处为大南门、中水门、小南门、小北门),修阁宛若建庙,意在镇住水患:城门镇川,楼阁镇水。

  

  《宜昌府志》载:镇江阁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由来往于长江上的商人集资修建,阁内除祭祀镇江王李冰,还供奉福禄财三神。它坐西朝东,背靠长江,面向古城镇川门(今西陵一路路口),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二层(内为三层),阁高15.95米,面宽6.8米,阁前门建两柱五楼牌楼一座,面宽6.2米,进深2.4米,与阁前墙的木坊等构件相衔接。《东湖县志》云:“镇江王阁在西塞门(即今镇川门)下,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重修”。

  

  清代镇江阁何时从世人的眼帘消逝,无从考证。后世宜昌人将杨泗庙混认为了镇江阁,与史实相佐:《宜昌府志》明确记载,杨泗庙在小南门(旧称文昌门)下,而非镇川门下。杨泗,乃传说中的水神,川米湘米往来乃木船运输,商帮建此庙亦在祈盼水神护佑。清同治七年(1868),客商们在镇江阁右侧扩建了砖木结构、硬山顶式的房屋一栋,取名杨泗庙,实乃“粮食行公所”。

  

  1985年2月,宜昌文物部门实地考古调查,发现镇江阁南墙前部距地64厘米处镶嵌着一块方形石碑,高65.3厘米、宽61厘米、厚15厘米。上面用楷体书写《创修镇江阁记》铭文,共395字,内容为镇江阁创修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用途和创修人姓名。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葛洲坝工程的兴建,市政府决策将葛洲坝开挖形成的大量土石回填江滩,建设与葛洲坝相匹配的滨江公园,在杨泗庙旁新建镇江阁,于1988年完工,形成了新阁、老庙并存的局面,直到1995年滨江公园改造,杨泗庙才拆除。

  

  新建的镇江阁,为仿古建筑,占地536平方米,建筑面积1336平方米,阁分四层,飞檐翘角,金瓦银脊,高26.29米,上有34根盘龙柱,下为青石雕龙须弥压,有汉白玉雕栏。

  

  有趣是,镇江阁匾额中的“镇”字,三横少了一横,乍看以为是个错别字,实则乃自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法帖中“借”来。米芾写的行书,行书可省笔画也,谁敢说错?!

  

  古夷陵城标,是晋代风水大师郭璞始建的天然塔。

  

  今宜昌城标,是不逊于黄鹤楼的仿古建筑镇江阁。

  

  阁楼上,神奇的葛洲坝和宜昌城区景色眼帘呈现,美不胜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