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桃花山团建活动_石首桃花山风景区介绍

时间:2022-11-9 10:16:57 团建景区

  石首桃花山风景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东部,与湖南华容桃花山为一体。桃花山旅游风景区处于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岳阳楼、武陵源、张家界和松滋危水风景区的中心地带,是上述著名风景区的中心地带和自然纽结点。桃花山亦名东山,北枕长江,东望洞庭,群峰连绵达22.5公里,由280座大小山峰组成,以山脊分水岭为界,东南属湖南华容,西北属石首。石首所辖面积71.8平方公里,东西最宽处4公里,南北最长处25公里。因盛产桃李,春到无处不飞花,有“世外桃花源,人间桃花山”之美誉,故名桃花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容以秀美的自然景观为主,辅以深蕴的人文景观,主要景点有:桃花山生态园、傅家竹园、三菱湖湿地公园、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等,是观光度假、专项旅游、节庆活动的绝佳去处。


  桃花山雄峙长江南岸,横跨湘鄂两省,连绵45里,有大小山峰280余座,以其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荆楚第一竹乡”的天然景观、苍松翠柏的古朴虬劲、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古洞庙宇的幽然神奇和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为风景区增添了无穷的神韵。风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主要有北、中、南三条旅游线路。


  景区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夫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最终归隐桃花山落籍制陶至今遗迹尚辨的鹿角峰;以三棵千年参天古槐为红色标志、留下了贺龙元帅等革命前辈和先烈奋战遗痕的红军树亭;掩藏于鹿角峰腰青山绿树之间的大自然杰作“仙人洞”;建于东晋复兴于今天的佛教风水宝地“龙泉寺”;面积约9000亩、各种水鸟嘻戏四季、亭亭荷叶清香沁人、荷花点缀渔舟唱晚仿佛人间仙境的水上乐园“三菱湖”;四周群山隽秀、四季林木葱郁、静卧秀丽山峡之间自然景色与景点建设交相辉映诱使你返璞归真的哑口水库;紧连哑口水库、沿304级“通天梯”拾级而上即见怪石嶙峋、竹笋破石,又闻山泉叮咚、竹涛声声曾让著名作家碧野先生赞叹不已不禁醉倒于斯的傅家竹园,让旅人的游踪步步击彩。


  景区内容以秀美的自然景观为主,辅以深蕴的人文景观,是观光度假、专项旅游、节庆活动的绝佳去处。


  桃花山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石首市桃花山镇。山青水秀,多处胜景。常言道:四十五里桃花四十五里竹,四十五里土鸡四十五里湖。四季有:春桃花、夏竹席、秋柑桔、冬鲤鱼。游客感言称:青的山、绿的水,良田美地,交通便利。桃花之美陶醉人间,鸡啼之声悦耳爽心。男女穿衣打扮美装靓色,老人小孩快快乐乐。见客人到来,备酒杀鸡款待,邀请热情,不亦乐乎。好似古代诗人陶渊明向往中的桃花源。如今已是现实生活中的新桃花源:好山好水好地方,好吃好玩好风光,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休闲,桃源已知在这里,桃花不再笑春风。桃花山风景区,它不仅凝集自然山水的精华,更有小范围的景观,再现传统文化经典之美。各个景区有山水景观、园林景观、古迹文景。供游客观园林,游古迹,品山景,赏奇石,设鸡宴,茗茶香。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多地欣赏到各种不同景色,在较短的时间内又尽量观览到丰富多变的风光。这里既是促进人体生态净化效益之地,又是理想的冬暖夏凉的休闲山庄。


  在桃花山的景区内,最著名的是省级红军树烈士纪念园,座落在鹿角头山下,是红色文化的亮点。此外,桃花山的景点甚多,根据全山景点布局,可欣赏桃花文化、桃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寺庙文化、奇石文化、山水文化、鸡文化。


石首桃花山团建


  桃花山风景区景点各有特色:悠久的九佛岗、神秘的古井口、八仙的果老山、古老的傅家竹园、高耸的鸡头脑、人间的仙人洞、趣巧的摇摆石、拴马石,神似的鹿角峰、名人迹址范蠡墓、饮马池、皇妃墓……


  以下一一介绍:


  九佛岗


  九佛岗地名的传说有二。


  相传,很久以前,九佛岗上住着一位屠夫,排行第九,三十岁未婚。有一年初秋的早晨,他到邻里去宰猪,路过稻田时,见稻梗杂草晃动,以为是野猪偷吃庄稼,正想投刀刺杀,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童女在贪玩,顿时心生惧怕,险些误刀杀人了。那时,他回想起信佛的姑母要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诲,心中夙愿萌生,放下了杀生的屠刀。


  那天,他把屠刀抛到山下池塘深水中,上路去南海朝拜观音菩萨,置身佛界。走到半路,又想起了屠刀丢在池塘里,日后恐怕会刺伤农夫或耕牛。于是又回到家中,以四十九天时间,用水车干枯了塘里的水,找到了那把屠刀。这时,空中忽然降下云头,一个善财童子对他说:“你已心中有佛,诚意可见,就不必再去南海了,随我去仙界吧。”


  屠夫成佛走了,因他排行老九,后来人们便称他为“九佛”,将他居住过的地方叫着“九佛岗”。


  又传,很久以前,九佛岗人烟稀少,岗上住着一个卖酒的老人,因买酒的人少,他经常把酒拂在岗上。他死后,人们把这个岗叫做“酒拂岗”,时间一长,这酒拂岗便传说成“九佛岗”了。有诗道:“岗无九佛见桃花,泼酒无踪倒有茶。夜梦屠刀放下佛,欲回此镇养鱼虾。”(《九佛岗》·刘硕凡)、“群山拥立碧潭边,立地成佛不思迁。皆因景胜西天路,甘愿长留造福缘。”《九佛岗》古风·顿德超)


  傅家竹园


  傅家竹园,位于桃花山脉中部,九佛岗至哑口公路5华里处,占地200亩,是桃花山旅游中线的景区,有荆楚第一竹乡的美誉。园内怪石嶙峋,山势嵯峨,峡谷深壑,曲径通幽。数不尽的清泉小溪,听不厌的鸟语欢歌。遒劲精壮的楠竹,似玉柱林立,直指蓝天,玲珑密集的枝叶,如碧顶翠盖,华覆山野,冬作暖被,可横山而卧,夏有荫护,需拥被而眠。“沐雨经风谁有节,通天晓地此虚心”。这莽莽大山,茫茫竹海,囊括了大山的气魄、竹乡的风采。


  桃花山的楠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清末,山中名园有刘家竹园、秦家竹园、傅家竹园。土地革命时期,在白色恐怖中竹园几尽毁灭。解放后,桃花山建立国营林场,开发万亩荒山,栽种“月月竹”。四十五里桃花山,大竹园星罗棋布,以傅家竹园为最。走进竹园,沿304级整齐的石级而上,然后登上山巅,放眼望去,竹海碧波,波澜壮阔,一望无际的竹园遮天蔽日,绿得清新,翠得透明。


  傅家竹园一带生长着一群古树:有树龄约300年的夫妻树;有高达20余米的两棵百年桂花树;有造型奇特、树干需3人合围的枫树;有一棵百年无皮树,树体通身“无皮”,其色与人肤色相近,常年开紫花;另有一棵树龄300余年的矮叶黄杨。


  1981年,著名作家碧野慕名前来游览傅家竹园,写下了《荆南散记·玉石首》,赞美傅家竹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竹乡之行》为题,用40多种语言向全世界广播。从此,傅家竹园蜚声海内外。有诗赞:“破土冒尖多自豪,先穿铠甲后青袍。娘上天去儿追赶,雨润风吹节节高”(《咏竹》·袁修桂)、“寒玉虚怀别有天,葱茏翠滴任流连。山摇妃影风亲月,鸟唱林荫管和弦。破土劝君长保节,冲霄警世屡挥鞭。清高未敢忘三友,共点丹青缀素笺”(《游桃花山傅家竹园感赋》·荣腊梅)、“扶藤攀葛上山巅,一片苍茫一线天。凝视群峰翻绿浪,却忘身在白云间”(《傅家竹园》·邹常荣)、“茫茫竹海绿生烟,犬吠深山不见天。几缕仙风鸣鼓笛,果然世外有桃源”(《傅家竹园》·朱建国)、“轻车送我至峰巅,拾阶百级赏翠园。独爱山民锅巴美,山鸡竹笋米汤甜。竹风摇落世事鞭,溪流荡涤凡人田。衰株枯绝何足惜,一片新竹正撑天”。(《傅家竹园》·匡世红)


  鹿角头


  鹿角头山因其形似鹿角而得名,位于桃花山镇北七公里处,艾家咀公路右侧,是四十五里桃花山中的名峰。


  相传,很久以前,洞庭湖广阔八百余里,桃花山只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岛上古木参天,奇花异草,琳琅满目。这美丽的岛上,有一只小鹿每天都要到山前山后觅食吃草。有一天,小鹿发现山腰中有株不同一般的花草,就攀上去尝了一口,谁知这是一株千年灵芝。小鹿自从吃了灵芝以后,不饥饿,也不觉口渴,长得膘肥体壮,活了八百多年。


  一天,观音菩萨路过桃花山,发现小鹿年过八百,一副仙态,便把它带回了蓬莱岛。小鹿来到蓬莱后,时常思念人间,每当听到人间遇灾遇难时,心中总是悲悲切切。它想:要是凡间的人都能吃上灵芝,不受灾难,长生不死,那该多好啊。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它偷偷离开了蓬莱,驾起祥云,向桃花山奔来,它要找回当年的灵芝,将它撒遍人间。谁知小鹿刚一离开蓬莱,就被多嘴大仙告诉了观音。观音一听,虽念小鹿采摘灵芝是一片善心,但人世间沧桑变化,不可违抗,于是就带领仙童,火速赶到桃花山,要小鹿返回蓬莱。可是小鹿拒死不肯返回,观音菩萨一想,小鹿深知仙家奥妙,如果把灵芝撒满人间,人人都长生不死,那还有什么天上人间的区别呢?于是就念动真经,用手一指,小鹿顿时化成了一座大山。


  小鹿临死时,心中不服,把头高高地向天昂起,所以这座山山形似鹿角。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小鹿,便把这座山叫着“鹿角头”。


  有诗云:“昔年曾此一登临,今日游来洞里吟。石畔招僧苔路滑,山前骑马午云阴。调簧百舌分天籁,瀑布千寻和梵音。便是鹿门深可入,愿随仙客听瑶琴”(《鹿角山》明·傅启让)、“奇峰直与斗牛开,千丈云华照客来。峭壁断烟迷虎豹,悬泉白昼谢风雷。冬卿幽宅重峦抱,司马丰碑万壑回。今古登临唯感激,徘徊吟望转堪哀”。(《鹿角山》明·王征)


  古井口


  古井口古名龙湫,位于桃花山镇东面的马鞍山前。相传,古井口是山中的岩石,历经山洪溪流冲刷后自然形成之井,一年四季,从不干涸。明代嘉靖年间,此地的山民生活困苦,长年辛勤劳动,粮棉低产,不得温饱。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他们节衣减食,买来祭品,供奉山神。时间一长,山神被感动了。一夜之间,古井里的水变成了香醇的美酒,供山民饮用。


  山村中有个酒量很大的人,每天喝得比别人多,仍不满足,认为人有酒喝、猪无糟吃,就偷偷地把酒弄到街上去卖,换回糟谷来养猪,以便猪肉下酒。自从那人卖酒之后,这古井里的酒一夜之间又变成了水。在村里的追查下,找出了这个贪得无厌的人,大家要把他赶出村外。偷酒人觉得无脸见人,自己就投到古井里淹死了。从此之后,人们就把这口井称为古井口。还编了四句顺口溜来嘲笑那个贪得无厌的人,以警示后人:“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有诗道:“上古龙湫何处寻,尚留故事寓言深。当年不是贪心重,一股香醇喝到今”(《古井口》·沙永松)、“古井幽深迹尚存,虔诚所至感山神。诗人一醉香醇酒,黎庶三呼盛世春。可笑贪囚庸俗子,应知利锁自由身。流传故事发深醒,千古评谈直到今”。


  果老峰


  果老峰位于桃花山西南部的群山之中。


  相传,有一天,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来到桃花山脚下的中湖,看见一老翁神情专注地在湖边钓鱼,不一会就钓了半篓鲜鱼。他来到老翁身边,老翁问他是不是有事而来。张果老托言:“我姓张,去荆州访友,因路费用尽,不能前往。看你善能钓鱼,想讨教法一二。”于是,俩人边钓边谈,语言十分投机。午后,老翁邀张果老去家中喝酒。


  二人沿山径缓行,穿村越涧,至果老峰下,见一茅舍座落山腰,绿树环抱,恬静怡然。入家中,备酒菜。酒酣时,张果老问道:“翁面部刀疤斜,可见刺杀不轻,不知是何原由?”老翁说:“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我原是省府兵戒从事,因妻子贤美,被府官司之子夺走,我一怒之下,杀了府官的儿子。格斗时,脸被刀伤,遂逃到这里,隐姓埋名,以渔业为生计。”张果老说:“你的刀疤我能治好。”张果老采集山中药石,架炉炼丹,为老翁脸上的刀疤涂上丹药,转眼疤消无痕了。老翁说:“你炼的真是仙丹,其效神奇。”张果老说:“老翁所言即是,我就是八仙中的张果老,知你有夺妻之恨,特来医治。”老翁闻言,跪谢不已,抬头时,张果老已无影无踪了。


  张果老走后,老翁开山种地,捕鱼补闲,积攒下来的钱在山上修了一座庙,纪念张果老。后来人们把老翁钓鱼的地方称为“张果老钓鱼台”,把这座山也叫做“果老峰”。古今有诗咏:“兹峰饶胜概,仙子乐其真。洞隙闲云閟,泉穿细石粼。阴晴山拟雨,草树岁多春。几载丹成后,骑龙遍九垠”(《果老峰》明·傅天其)、“果老峰姿不众同,云飞雾绕扮仙容。至今觉有丹香在,肺腑清新人返童。云游仙子知何往,此地长留观赏峰。慢步钓台怀果老,治伤济困使人崇”(《登果老峰》·徐继任)、“采石炼丹留胜迹,八仙游景尽传奇。许多山水甲天下,唯独兹峰世尚稀。散仙曾历此峰游,才使芳名千古留。兼是苏区赤色地,山光景物更风流”(《咏果老峰》·赵明山)、“翠柏苍松合彩云,横岩叠石现花荫。此山留得仙踪在,一柱青峰贯古今”。(《果老峰》·(谭旭东)


  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九佛岗与红军树烈士陵园之间,沿九佛岗至艾家咀公路七华里,鹿角群山南峰的半山腰间。洞是天然形成的石窟,历代有道人遁居于此。石窟石幽奇异,在海拔300多米的南峰西侧,山势陡险,至山腰已形成峭壁。峭壁上镶嵌着一个硕大的洞口,从山下望去,大有吞山纳湖的感觉。悬崖上奇木异生,曲松倒挂,外围绿色掩映,雨后泉飞。可谓是“险处华光谁与同,日烘断壁挂烟笼。曾经五岳三千景,尤胜匡庐一洞风”。


  沿山林羊肠小道攀登,迂回而达洞口,洞门大开,亭台玉立。飞檐有欲垂之伏,风铃呈悦耳之声。放眼望去,三菱湖,大宋湖苍烟浩渺。南岭北坡,倾翠泻绿。大小的村庄错落别致,蜿蜒的公路车行如蚁。身临其境,置若天外。洞内香火不断,道人有术。相传拈一卦可预测未来,占一卜可逢凶化吉,使这神秘的山洞平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如今仙人洞的山脚下,已有民主人士投资兴办园林,应用科学的园艺技术,使绿色的果树覆盖在山坡,带刺的板粟,着黄的香梨,形成了一个花艳果香的文化走廊。一方石塘,清澈平静,象一块天境,倒映着仙人洞口,给旅游的人们增添了几分自然风光。有诗叹:“幽然古洞峙庄园,果树繁花色色妍。庙宇琼台证善事,松涛柏海啸云天。逶迤壁挂山间路,漂渺人为世上仙。若来庄园纵一目,超凡胜过几千年”(《仙人洞庄园》·刘武龙)、“峰险洞幽不一般,嶙峋怪石显奇观。经堂蒲座平铺地,佛窟银灯远照天。清风入室舒堪乐,绿草覆超软可眠。如今洞口山庄上,挂绿披红景万千”。(《仙人洞》·郭遐龄)


  范蠡墓


  范蠡墓,又名陶朱冢、陶朱公墓。位于桃花山鹿角峰西侧,山下有范蠡庙一座。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捉住,在吴国为奴,成了亡国之君。范蠡是越国有名的大夫,他给越王献计。在范蠡和大夫文种的辅佐下,越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打败吴国。勾践称霸后,范蠡深知越王是个“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安乐”君主。有一天,范蠡对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示意要文种弃官归隐,文种不以为然。后来,范蠡带着西施,骑着自己的战马,悄悄地离开越国,他云游五湖,世人不知所踪迹。相传有一天,范蠡来到桃花山鹿角峰下,他的战马停蹄不前,范蠡环顾四周,此处山青水秀,景色迷人,乃如世外桃源一般。他打定主意,就在这里居住。范蠡在鹿角山头找了个安身之处,在山边凿了个水池供马饮水。他又利用自己的陶瓷技术,选择了山上优良的粘黄陶土,烧做陶器,并把陶瓷技术传授给当地的老百姓,给山区的人民增添了财富。很快他就和山民们交上了朋友,受到了老百姓敬仰,人们都称他“陶朱公”。范蠡死后,人们深感悲痛,大家用鹿角峰上的大条石为他砌了一座很大的墓,墓前立了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陶朱冢”,并在山下给他修了一座庙,叫“范蠡庙”。据《石首县志》(1990年版)史实考存记载,《越王勾践世家》所附“范蠡列传”中引盛弘之《荆州记》云:“荆州华容县西有陶朱公冢,树碑云是越之范蠡。”《史记集解》亦有“陶朱公在南郡华容县西,树碑云越之范蠡也”。(注释,石首是古华容的西南境域,桃花山鹿角峰正是当时所指的华容县西。)古今游人诗咏:“千篇奏牍漫多知,百战收功未出奇。名下难居身可辱,却将湖海换西施”(《范蠡墓》北宋·陈师道)、“佐主当年两卧薪,一遭刎劲一消遁。而今古冢花招展,犹似谆谆教子孙”(《范蠡墓》荣腊梅)、“身随勾践侍吴王,凌辱卑微未敢忘。尝胆卧薪诤故主,功成隐退让贤良。功名利禄视浮云,携带西施别帝君。鸟尽弓藏窥察早,陶朱鹿角建殊勋”。(《范蠡墓》·朱百川)


  饮马池与五马口


  饮马池位于桃花山鹿角峰西侧,范蠡墓的旁边。五马口位于桃花山脉的最北面,在九佛岗至五马口公路北行十八公里的长江边上。相传范蠡在越国失踪后,云游五湖。当年,他骑着自己的战马来到了鹿角峰前,因留恋此地美丽的自然景色,便在山中找到了一个安身定居的地方。一日,他看到山崖旁碧草芊芊、溪流不断,就在岩缝中凿了一个石坑蓄水,供自己的战马饮用。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水池称为“饮马池。”范蠡在鹿角山上居住,向山民们传授陶器技术,很受人们的尊重,大家称他“陶朱公”。范蠡死后,人们都很悲痛,为了纪念他,就用山上的大条石为他砌了一座坟墓,特在石碑上刻了“陶朱冢”三个大字。他的那匹战马见自己的主人死了,整天不吃不喝,围着石碑转来转去,用前蹄刨着墓前的黄土,人们怎么也拉不开它。几天后,战马围着墓地转了三圈,仰首长鸣,嘶声悲切凄凉,群山欲动,然后奋蹄向长江奔去,人们追赶着它,只见它奔到长江边上,奋力一跳,投入了长江,人们再没有见到这匹战马了。后来,人们把战马投江的地方叫着“渥马口”,时间一长,就慢慢地传说成“五马口”了。今有诗咏:“鹿角峰头草色茵,马思伯乐物思人。天池一水今犹在,红瘦绿肥总是春”(《游饮马池》·汪天贵)、“投江绝食已知恩,怀主心伤惟一鸣。赢得善称能有几,江中老马墓中人”。(《饮马池》·五马口(刘硕凡)


  皇妃墓


  皇妃墓位于桃花山中部,梓童阁附近的株树港水库旁。墓地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大山、竹园、茶场、林木在墓的四周编织成了一道道绿色的墙群,突出了山乡的自然秀美。


  相传,秦始皇用赶山鞭,把泰岳上的顽石赶到洞庭湖的南端,后来便成了君山。在回去的路上,他路过桃花山,偷闲游览,因偏爱这里的群山隽秀,林木葱郁,逗留山中,流连忘返。走过山庄野廊、阁楼小径,在一群群玉女少男中,结识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如胶似漆。秦始皇离山时,向女子许诺,回京后将择期以妃嫔大礼接她入宫。俩人离开以后,女子相思日重,在预期将临的时候,忽然生了一场大病,不几天就死了。秦始皇听说相识钟情的女子死了,心中十分惋惜,便派朝中礼部侍郎来到桃花山,追以皇妃的礼仪安葬了她。后来人们称这个女子墓为“皇妃墓”。诗道:“传说皇妃假或真,我来谒墓吊芳魂。青山永记定情约,绿水长存离泪痕。广有红颜充帝室,独无銮驾闹寒门。桃花遗冢阿房骨,日夜含悲咒吕秦”(《谒皇妃墓》·徐继任)、“梓童阁畔有奇闻,山女糊涂恋暴君。过路夫妻一场梦,哪知文革又毁坟!帝王贪色似鸡群,六院三宫藏丽人。何故山中緾弱女,枉教闺阁断芳魂”。(《皇妃墓》·呆夫)


  鸡头脑


  鸡头脑,因其石形如金鸡报晓而得名。位于桃花山中部,东临梓童阁,海拔286米,周围松竹叠翠,烟笼雾绕。山上“鸡头脑庙”,似云海仙山一般。


  相传,很久以前,瑶池里的金鸡时常下界游玩。有一天,它飞到桃花山,看到山峦起伏,山势磅礴,观长江从北环绕,九曲回肠,洞庭湖三面拥抱,惊涛拍岸。“风卷林波揉玉黛,日蒸山色出云烟”。因此,金鸡迷恋上了这个世间的仙岛,久久不愿离去。王母娘娘发现了金鸡眷恋尘世,不听召唤,就命天神下界砍了金鸡的头,金鸡被杀后,鸡身化为了一块石头。鸡头滚到山坡山神土里的脚下,被山神顺手一抛,正好又搁在鸡身的脖子上。远远望去,兀立的顽石就象画家笔下的一幅金鸡报晓图。那从空中飞来的鸡头,至今还未停稳,轻轻一推,鸡头左右摇摆。那鸡颈被砍断的地方,用一根丝线可以左右穿梭,仿佛鸡头浮在空中似的。


  从那以后,人们便称这山顶上兀立的顽石叫“鸡头脑”。诗云:“昂首亮歌喉,临风慢点头。造型千古绝,俯瞰大江流”(《鸡头脑》·邹常荣)、“昂首高山迎曙曦,金身化石古传奇。天仙不作瑶池客,甘为人间报晓鸡”。(《鸡头脑》·夏续康)


  摇摆石


  位于“鸡头脑”山间,神似鸡头脑顶部天赋的一块能随风而“舞”的磨盘状巨石,人称“神石”、“鸡冠石”,地理学上则称为“摇摆石”。


  鸡头脑形似雄鸡报晓,摇摆石正好居其“鸡冠”部位。这块石头重约4吨,表面较平整,下部呈陀螺形,整块石头象一个不规则石锥倒置在石缝中。每遇大风,摇摆石四周的缝隙产生强劲的回旋风,巨石因受不均衡扭动而左右摆动,并发出阵阵尖厉的叫声。往往在这时候,当地山民以为有神仙作怪,唯恐山神发怒降灾于世,于是常常有人到摇摆石东侧的悬崖旁烧香化纸,祷告神灵。加上平日里也有一些香客常来此放鞭烧香,久而久之,在摇摆石下形成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祷告场所。


  摇摆石悬崖内侧的石洞里,不知是谁在什么年代放置了一盏油灯,几柱香似乎常年不熄,洞内还有一个草制坐垫。在摇摆石西侧的山腰,近年有人还兴建了一座小庙,正堂供奉着一座大佛。这座庙堂由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妪守护,香火颇盛。摇摆石的地理学解释是:孤立岩石因受长期差异风化和磨蚀,其下部愈来愈小,最后与基岩脱节,其重心恰巧与下面支点在一垂线上而仍能维持不倒。当刮大风时,岩石能发生摇摆,故称摇摆石。


  拴马石


  拴马石在桃花山傅家竹园内,有一尊柱状奇石仿佛“长”在沟谷之中。石旁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汩汩流淌,终年不绝。相传春秋时代的名士范蠡曾系马于石,于是后人便将这尊奇石称为“拴马石”。


  这尊石头酷似一截树桩,高1.5米,底部周长1.6米。岩体较光滑,向北微倾,上面依稀还有绳索的印痕。关于它的来历,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以“兔死狗烹”之理劝说好友文种归隐山林。然而文种不听,范蠡只好遗憾地悄悄偕西施“泛游五湖”去了。范蠡与西施漫游来到桃花山,立即被眼前美好的景色所吸引。置身在这青山绿水之间,他们决定定居在鹿角峰。于是两人结草为庐,竹林当家,过起了为人所不知的平民生活。白天,他们与山里百姓一道同耕同织;夜晚,他们弹琴说书,怡然自乐。农闲时节,范蠡还教山里百姓烧窑制陶,经商赚钱,人称“陶朱公”。一天,范蠡和西施牵着战马来到傅家竹园,见沟谷中有根石桩,于是范蠡作为拴马喂草料的地方;山涧中流淌的那条清澈小溪,作为西施梳妆、洗衣的用水之源。人们说,如今来此观光的姑娘们只要用这条小溪的水洗脸洗手,就会长得像西施一样漂亮。这也是桃花山姑娘为什么多美女的原因。


  后来,范蠡死了,当地百姓就把他埋葬在桃花山鹿角峰下。而跟随他多年的那匹战马也因为悲伤过度毅然跳进了滚滚长江。传说在傅家竹园拴马的那块石头,也似乎颇通灵性。在听到范蠡去世的噩耗后,石头也猛然间从地上冒出来,这一“冒”就长高了一米多,其身子也向安葬范蠡的方向倾伏,欲扑上前恸哭,这块石头就变模样了。

相关推荐